“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......”在這悲壯的旋律中,我看完了《三國演義》(電視?。┑淖詈笠患汗?80年,司馬炎打敗吳國,統(tǒng)一了中原,所建立的朝代史上稱為“西晉”。片尾曲結束后,我開始回味三國的從建成到滅亡的這段歷史,明白了許多道理。
《三國演義》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從興起、到建立,再到衰敗,最后被司馬氏統(tǒng)一的歷史,電視劇中人物居多,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,有陰險狡詐的曹操,有寬厚仁慈的劉備,有忠肝義膽的關羽,有粗中有細的張飛,有智勇雙全還有一點小氣的周瑜周公瑾等等,他們各有各的特點。
先說曹操,曹操狡詐在先,其次就是生性多疑,從他殺害呂伯奢一事中可以看出,但是他從不缺智謀,不然他也無法在歷史舞臺上揚起巨大的風浪。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“官渡之戰(zhàn)”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軍與袁軍對峙于官渡(在今河南省中牟縣),曹軍只有七萬多,并且兵疲糧缺,袁軍足足有七十萬,是曹軍的十倍。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對強,退兵必被袁軍乘勝追擊,必須出奇制勝。曹操采納荀彧的良策,巧用火攻,切斷袁軍糧草。袁軍因內(nèi)部不和,又驕傲輕敵,屢次拒絕正確的建議,一再喪失良機,最終軍心動搖,內(nèi)部分裂,全軍潰敗。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(zhàn)例,可見取勝不在于兵的多少,而在于領導者能否聽取正確的意見并實施,軍士能否團結一致,共御外敵。
建安七年(公元202年),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,曹操乘機消滅了袁氏。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,曹操統(tǒng)一了中國北方,為后來的三足鼎立打下基礎。
“官渡之戰(zhàn)”不過是“面”中極其微小的“一點”,但是這“一點”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,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戰(zhàn)爭和政治文化。除此之外,它還展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戰(zhàn)爭的智慧、勇氣和策略,更體現(xiàn)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權力斗爭和政治策略。
大夢方醒百年長,不過彈指一揮間。古人以情為墨,以義為紙,拾起“人生壯志”這支筆寫出了一個時代的變遷。三國時期既是一個人才倍出的時代,又是一個戰(zhàn)亂的時代,多少杰出的英雄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,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精神啊!
當然,曹操并不是只有奸詐,他還是一位文學家,《觀滄?!贰洱旊m壽》是他的代表作,還是一位軍事家,在沙場上叱咤風云,愛才惜才,無論關羽提什么要求,只要他能留下來,曹操都答應,長坂坡趙云七進七出,如果不是曹操愛才,他會絕處逢生嗎? 我們除了要學習曹操的智慧與文采以外,也要學習劉備的仁厚,關羽的忠誠,張飛的勇猛,諸葛亮的智慧這才是我心目中英雄男兒如云的《三國演義》。
作者:雄縣第二小學六年級(4)王佳陽
(原文鏈接;https://www.meipian.cn/c/2855329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