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,“直”是正道,那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,古往今來,取得最終勝利或是得以保全的人都是一味靠“直”的嗎?只要你稍用逆思維來推理一下就會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做人不可太直,要懂得彎曲之道。
老子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說:“曲則全,枉則正?!本褪钦f能委曲求
全才能保全自己;經(jīng)得起冤枉,事理才能得到伸直、糾正。生活中到處都有委曲的道理:插秧時彎腰,才會有秋天的收獲;起跳時屈膝,才會有成功的飛躍;立交橋彎曲,卻能緩解擁堵,提高行車速度;盤山道彎曲,卻能減少阻力,有助攀登。
在自然界,小動物為了躲避天敵,也通曉委曲求全的策略。當(dāng)刻猬身處順境時會拱著小腦袋,憑借著滿身的硬刺,橫沖直撞。一旦遇到危險,它會立刻縮回腦袋,把自己團(tuán)成一個刺球,讓敵人無隙可擊。狐貍?cè)舯猾C人擊中,就會迅速原地躺倒,全身癱軟,一動也不動。獵人以為它死了,就放在原處,到別處打獵去了。等獵人回來收集獵物時,狐貍早已跑掉了。
記得孔子和老子有段對話:
孔子問:“如何在亂世之中生存呢?
老子說:“你看我的牙齒在不在?”
孔子說:“不在了?!?/span>
老子說:“那我的舌頭呢?”
孔子說:“在的?!?/span>
老子說:“你明白了嗎?”
老子的意思是說,牙齒堅(jiān)硬容易毀壞,舌頭柔軟尚能保存,學(xué)會彎曲,才能活到最后。彎曲不是倒下,而是為了更好、更堅(jiān)韌地挺立。彎曲是一種策略,是一種厚積薄發(fā)、自我保全的良策。就像路中央有塊大石頭擋住了去路,你應(yīng)繞過去,而不是用拳頭打開一條路,再穿過去。
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委曲求全的經(jīng)典故事,“蕭何自毀”就是其中一例。
蕭何、張良、韓信被稱為“漢初三杰”,他們?yōu)闈h高祖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。三杰之中,張良早早歸隱山林,韓信被滅三族,唯有蕭何,居相國之位數(shù)十年不倒,得了善終。這不得不歸功于他的“自毀”。
起初,劉邦在前線征戰(zhàn),每次蕭何派的送糧使者來到前方時,劉邦都要問:“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?”使者說:“蕭相國愛民如子,除辦軍需以外,無非是做些安撫、體恤百姓的事?!眲盥牶髤s不說話。有個幕僚對蕭何說:“您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?!笔捄未篌@。幕僚繼續(xù)說:“您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做了相國,在大臣中,功勞排在第一位,還能再加以封賞嗎?已經(jīng)不能了!您當(dāng)初入關(guān)中的時候,就深得民心,到現(xiàn)在十幾年了,您的威望越來越高,老百姓都信服您,愿意跟您親近!皇上之所以總來詢問您的情況,就是怕您在后方顛覆政權(quán)?。 甭犃诉@番話,蕭何恍然大悟。為了化解劉邦對自己的信任危機(jī),蕭何大肆聚斂財(cái)富,時不時與民爭利,“貪婪”得像換了一個人。當(dāng)劉邦班師回朝時,老百姓紛紛攔路上書,狀告蕭何,劉邦一點(diǎn)兒也不怪罪蕭何,反而將老百姓的狀紙交給蕭何,笑著對他說:“你自己處理去吧!此后,劉邦放松了對蕭何的警戒,一直到徹底消滅了項(xiàng)羽,再也沒有派使者前去“慰問”蕭何。
應(yīng)該說是幕僚的逆向思維保全了蕭何。按正向思維來考慮,作為臣子越恪盡職守,越幫著君王安撫百姓,才越是對得起君王的器重。但反過來想,君王在外征戰(zhàn),最怕的就是臣子在后方獲取了民心,從而威脅君位。所以說,并非臣子越清正越好。而蕭何也是個明白人,
他利用自毀打消了劉邦的猜忌。雖然有名聲上的失,卻有事業(yè)及生命安全上的得。
有人說:“我受不得一丁點(diǎn)兒委曲,我認(rèn)為那是無能?!笨墒牵?strong>反過來想一下,小命不保一切拉倒,像禰衡、孔融等人痛快了舌頭張揚(yáng)了性情,卻毀了立業(yè)大計(jì)。孰輕孰重呢?
在三國時期,魏國官吏王昶曾經(jīng)訓(xùn)誡他的子孫:“屈以為伸,讓以為得,弱以為強(qiáng)。”意思是說,若能以暫時的委曲作為伸展,以暫時的退讓作為獲得,以暫時的懦弱作為強(qiáng)大,就沒有辦不到的事。
人生之旅,坎坷多多,難免寄人矮檐,遭遇逼仄。如果碰到了這種對自己非常不利的環(huán)境,千萬不可逞一時之勇,要及時轉(zhuǎn)換思路,學(xué)會彎曲,也許它就是你人生的一個轉(zhuǎn)折點(diǎn)呢。“寧折不屈”只會喪失所有的機(jī)會,讓抱負(fù)難以施展。而在彎曲中默默地努力,才能慢慢走向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