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滄海桑田”——這是一句能引人無限遐思感慨的成語。唐人李賀在其《夢天》詩中幻
想自己身登蟾宮,回望九州,看到的景象是“黃塵清水三山下,更變千年如走馬”。人們知道,這種海陸變遷太過漫長,凡人難見;“滄桑”典故即出自神話中仙人麻姑之口,而李賀詩句則是基于“天上一日,世上千年”浪漫傳說的瑰奇想像。
的確,喜馬拉雅山自海而陸的演變遠比人類文明悠久許多,我們只能靠考古發(fā)掘、科學(xué)檢測加以推斷;而數(shù)千年來先民所歷環(huán)境變遷,則已通過各種文明符號記錄下來,讓后人得窺一斑。比如,我們讀古籍可知,遠古時代曾有世界性的洪水肆虐(諾亞方舟、大禹治水);黃河下游曾經(jīng)氣候溫暖,適宜野象生存(象助舜耕)。除文字典籍外,許多地名也透露出一些環(huán)境信息,仔細琢磨,頗有趣味。在《煙村釋名話滄?!分校覀円押喡曰仡櫫诵壑莨趴げ糠执彐?zhèn)的歷史;今天繼續(xù)“釋名”話題,談?wù)勎铱h千余年來的水陸變遷。
歷史上的雄縣,曾是湖淀遍布、河汊縱橫之地。清季以降,蒼耳淀、蓮花淀、小渾河、趙王河等或淤或涸,不復(fù)存在。殆至今日,縣境內(nèi)除溫泉湖及18.3平方公里白洋淀區(qū)外,惟存一條自然河流——大清河,且已斷流經(jīng)年。今天,我們不需乘舟,驅(qū)車即可到達縣內(nèi)任一村鎮(zhèn);清明前后,各村麥田所澆返青水亦均取自地下,而非河淀——若非細究村名來歷,也許我們很難相信,如今的許多旱地村鎮(zhèn)曾經(jīng)臨湖傍水,一派澤國風(fēng)光。
且讓我們數(shù)說幾家煙村——
茫茫口村。宋初建村,時村東二里余有運糧河,大水茫茫一片,為方便行人,設(shè)一渡口,遂得村名。
劉神堂/梁神堂/張神堂。宋時,該地有神木浮河直立,鄉(xiāng)民建龍王廟,以此木為廟梁。明初建村,稱“神堂”,后分為三村,以大戶姓氏冠村名。
古莊頭村。元末明初,易水支流與白洋淀銜接處有一渡口,船工父女為方便行人,于此建橋一座。至明中葉,橋廢,只余橋樁,于此定居村民為紀念船工父女,取村名為古樁頭,后“樁”同音演化為“莊”。
大陰村。明初建村,時該地為一片沼澤,稱大陰洼,故得村名。
張青口村。明初,該地為數(shù)河下稍,一人名張清者于此河口擺渡,后人聚成村,名張清口,后“清”同音演化為“青”。
劉家鋪村。明初,該處為一水淀,稱中淀,又稱蒼耳淀。時有劉姓一戶于淀畔搭鋪,打魚為生,后人聚成村,稱劉家鋪。
開口村。明初建村,時村西南為一片水淀,淀北距該村二里處有東西向長堤,時常決口,故稱該村為開口。
孤莊頭村。明初建村,時四圍低洼,村處高沙崗,稱孤莊;又因該地為一小碼頭,稱孤莊頭。
黃灣村。明末建村,時由十里鋪至安新白洋淀北堤有黃花堤,堤東有黃灣河,村處河畔,故稱黃灣。
小蘆昝村。清初建村,時村周有河四條,得名四河莊;后因鄰村大蘆昝廟會遠近馳名,始改稱小蘆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