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游記》里,唐僧騎著白馬,西行了十萬八千里。
他為什么選擇了一匹馬,而沒有選擇一頭驢呢?
其實,在出發(fā)前,發(fā)生過一段故事……
故事是這樣的:
其實,在唐僧去西行之前,他曾糾結(jié)過這個問題,他真的不知道是該選一匹馬呢?還是應該選一頭驢?
出發(fā)前,唐僧找到了一位養(yǎng)馬與養(yǎng)驢的農(nóng)夫,說明了自己要西行的打算。
他就問農(nóng)夫:“我應該選匹馬同行?還是應該選頭驢同行呢?”
農(nóng)夫說:“馬跑的更快,但是驢的耐力更強?!?/span>
一時間,唐僧猶豫不決,有些拿不定主意。
農(nóng)夫看出了他的困惑,就對他說:“你何不同時選出一匹馬與一頭驢,與它們相處幾天呢?看看那個更適合自己以后,再做選擇也不遲啊?!?/span>
唐僧覺的農(nóng)夫說的很有道理,就聽從了農(nóng)夫的建議。于是,他從農(nóng)夫那里同時選走了一匹馬與一頭驢,就離開了。
唐僧心想,西行的路常常要翻山越嶺,自己何不先牽著馬兒與驢兒到附近的山里走走呢,這樣,就可以看出它們各自的表現(xiàn)如何。
在去往山里的路上,唐僧一路上感受著騎乘馬兒與驢兒的不同,他覺得馬兒雖然更高大,坐在馬背上視野也更好些,但是驢兒的步伐更穩(wěn)健,騎著更為舒服。
此時,唐僧心里開始有點偏向于驢兒,但是他還是在繼續(xù)看看。
由于天氣炎熱,在走了很長的一段山路后,唐僧發(fā)現(xiàn)馬兒與驢兒都有些口干舌燥了,于是他牽著它們開始尋找水源。
忽然,他看到不遠處,有一口水井,水井上方剛好有一個水車,唐僧欣喜若望,他加快了腳步,牽著馬兒與驢兒來到了水車旁邊。
此時,只需要讓馬兒或者驢兒拉動不遠處的水車的輪軸,井里的水就可以通過水車流出來了。
唐僧讓馬兒先拉動水車,水車轉(zhuǎn)動了起來,井水開始源源不斷的流出。
唐僧拉著驢兒過來喝水,可是無論他怎么拉動驢兒的韁繩,驢兒都不愿意靠近水車,它不斷地發(fā)出驚叫聲,并不斷地向后挪動著身體,直到向后退到了離水車很遠的地方。
唐僧發(fā)現(xiàn),驢兒應該是討厭水車吱吱作響的聲音。
無奈,他只好用手捧著水,小心翼翼的走到驢兒身邊,喂它水喝,來來回回,折騰了好幾次,才讓驢兒喝飽水。
最后,唐僧又把馬兒牽到了水車的出水口,然后自己轉(zhuǎn)動水車,讓馬兒喝水。
他發(fā)現(xiàn)馬兒喝水時,整個飲水的過程都很淡定,完全沒有被水車轉(zhuǎn)動的聲音驚嚇到。
馬兒喝完水之后,唐僧又開始向山中走去。
又走了很遠很遠的山路之后,唐僧感到了肚子有些餓了,他找一些野果充饑。
飽腹之后,他想到此時的馬兒與驢兒也應該餓了。
于是,唐僧從山坡上拔了一些青草先喂馬兒。隨后,他又折回去,繼續(xù)去拔草。再次返回之后,他又拿著草去喂驢兒,可是,驢兒竟然不愿意吃草。
唐僧沒有多想,他認為驢兒應該是不餓,過了一會,等馬兒吃完草之后,他牽起馬兒與驢兒,準備繼續(xù)向山里走去。
就在這時,唐僧無論怎么拉動驢兒,驢兒都原地不動,唐僧不知道這頭驢到底是怎么了,他感覺非常無奈。
正在這時,唐僧聽到有人吆喝了一句:“真是頭倔驢啊?!?/span>
他連忙環(huán)顧四周后,發(fā)現(xiàn)在自己身后的不遠處,有一位砍柴的老者,在看著自己。
原來,發(fā)生的一切都被老者看在了眼里。
一時間,唐僧不明白老人的話是何意,于是他連忙問老人:“請問老者,此話何意?”
老人笑了笑,說:“你拿草先喂了馬,驢就以為你不愿意給它吃草,它就生氣了?!?/span>
唐僧說:“可是我把后面拔的草給它了呀?!?/span>
老人又笑了笑,說:“可是,在你給它草之前,它就已經(jīng)生氣了,所以它既不愿意吃草,也不愿意走了,這就是驢脾氣,所以我說它是頭犟驢?!?/span>
聽了老者的話之后,唐僧有點后悔沒有先把草給驢吃。面對眼前的這頭犟驢,一時間,他真的有點不知所措了。
這時,老人看出了唐僧的無奈,就問他:“你為什么在山中同時牽著一匹馬和一頭驢呢?”
聽到老者的問話,唐僧向老者訴說自己西行的打算,以及心中難以做出的選擇。
老人聽完后,說道:“我可以幫你問問馬兒與驢兒,看哪一個更愿意陪你前去呢?不然,就算有一個跟著你前去,它也可能會中途放棄。”
頓時,唐僧覺得不可思議,他問老者:“馬兒與驢兒又聽不懂你講話,你又如何能詢問它們呢?”
只見老者笑了笑,沒有講話,他分別走到了馬兒與驢兒的面前,趴在它們的耳邊,喃喃的說著什么。
唐僧看到,每次在老人喃喃地說完之后,馬兒與驢兒都會相應的叫幾聲。
過了一會,老人轉(zhuǎn)過身來,對著唐僧說道:“你的馬兒與驢兒已經(jīng)回答我了,馬兒說它愿意陪你西行,驢兒說路途遙遠,自己不愿走那么多的路?!?/span>
原來,這位砍柴的老人,不僅是一位精通馬語的得道中人,而且他還能與很多動物耳語對話。
最終,唐僧決定,選擇了馬兒陪自己去西行。為了感謝老人,他把那頭驢送給了這位老者。
老者非常感謝,說道:“剛好自己家有個磨坊,正需要一頭驢來幫自己拉磨?!?/span>
就這樣,唐僧告別了老者,他片刻沒有再停留,騎著這匹白馬兒就朝西出發(fā)了。
最終的結(jié)局,我們都很熟悉了,這匹白馬陪著唐僧,翻山越嶺,走過了十萬八千里,歷經(jīng)了千辛萬苦,最終修成了正果。
后來,那頭驢聽說以后,悔恨萬千,它非常后悔自己當年沒能跟著唐僧一起去西行。
驢后后來不斷地反思自己,想起當年在山中的往事。
后悔自己不應該在想喝水時,還不愿意忍受水車吱扭吱扭的聲音。
后悔自己明明已經(jīng)很餓了,只是因為沒有得到別人及時的反饋,就不愿意吃草,死要面子活受罪,而且還發(fā)著驢脾氣,犟的不行。
后悔自己,在聽說西行要走十萬八千里的時候,覺得路途遙遠,不想受那個罪。
誰知,雖然沒有去西行,可后來在磨坊里,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拉磨,走的路也遠不止十萬八千里,只可惜,一直在原地打轉(zhuǎn),連磨坊也沒有走出去。
最終,驢總結(jié)了教訓,正是因為自己不愿意一時忍耐,脾氣又臭,又怕遭罪,還沒志向,從而錯失了修成正果的機會。